认知走查法思想于1990年由Polson和Lewis等人提出,至今已经经过了不断演变和完善,这也使得认知走查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认知走查法的基本版本
认知走查法的思想最早源自用户对于产品的使用是一种“手段一目的”的探索“问题空间”的过程。通过对认知心理学中用户探索学习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就可以总结出相应的一些原则或标准。根据这些原则或标准去对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每一步交互操作步骤进行分析,看某个典型用户是否能成功完成这一步操作。如果不能够完成,那么原因是什么?违反了哪一条原则或标准?这样,对于产品设计者来说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认知走查法最早的版本基于Polson的CE十模型(探索学习认知模型)提出的,CE十模型将人的探索学习过程解释为不断选择行为、执行行为和结果评估的过程。
- 执行成分:用户首先会尝试用头脑中已有的规则来匹配当前的目标,如果没有找到合适或匹配的规则,就会激活问题解决模块。
- 问题解决成分:用户会在不同的备选操作中选择一个认为最可能接近目标的行为。用户在执行这个行为后评估结果是否与自己的预想一致。如果不一致,将会取消或回复到操作前状态。
- 学习成分:如果经过评估,认为操作是正确的,那么这一次问题解决过程就会以新的规则储存到用户的长时记忆中。
认知走查法的演化版本(1992)
与基本版本相比,这一演化版本使得问题比较明确化。即使非心理学专业人员也可以尝试用其对产品界面问题进行评估。但由于3个表格的问题非常冗长(一般来说,每个操作的问题达到15个左右),评估过程耗时耗力,仍然极大限制了认知走查法在产品可用性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认知走查法的演化版本(1997)
经过1997年的优化,在每个操作步骤上评估者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减少到4个,即:
1.该步骤的操作需要达到的结果是否与用户的预期操作目标相一致?
2.用户是否能看到或注意到正确的操作?
3.如果用户能看到正确的操作,他是否知道这个操作是他当前所需要的操作?
4.用户完成这个操作之后,产品的反馈是否能让用户理解?
认知走查法的其他演化
1.启发式走查法
启发式走查法是将启发式评估(下一章将详细介绍启发式评估方法)和认知走查法相结合。也就是在每个操作步骤一方面对界面设计根据Nielsen等人提出的启发式原则进行启发式评估,同时也进行传统的认知走查评估。这样,经过启发式走查法相对于传统认知走查法,可以吸收启发式评估的优点,发现更多潜在的界面设计问题。
2.用户参加的认知走查法
Blackmon等人尝试用认知走查法来评价网站是否会很好地支持用户的导航和信息搜索任务,进而形成认知过程Web走查法。
转载请注明:陈童的博客 » 用户研究——认知走查法的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