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评估的定义
启发式评估是最早由Nielsen和Moclich提出的一种由专家完成的产品可用性评估方法。所谓启发式评估具体来说,就是由多位评估者(一般来说为专家)对照一些可用性准则和依据自己的经验来对一个用户界面的可用性进行独立的评估。启发式评估的目的是找出系统中潜在的可用性问题。
同认知走查法类似,启发式评估,也是一种非正式的、分析性的可用性评估方法,可以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使用,也就是说启发式评估既可以用于对界面原型进行评估,也可以用于对成熟的产品进行评估,既可以针对整个产品进行评估,也可以只针对产品的某个部分进行评估。
启发式评估的主要特点
启发式评估自出现以来深受业内人土的欢迎,200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启发式评估是使用最多的一种可用性评估方法。
启发式评估的优点:
1.成本低:启发式评估通常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此外,并不一定需要最终用户的参与。
2.效果好:根据Nielsen的研究,3-5个评估者可以找到75%-80%的可用性问题。
3.效率高:与可用性测试(如用户参加的绩效测试)相比,启发式评估的效率较高。可以在产品开发团队中随时进行。
4.易学易用:启发式评估中常用的一些完备的启发式及相关的启发式案例较易获取;同时,由于启发式评估相对其他可用性方法来说结构比较自由,因此也更容易使用。启发式评估的这种直觉性和易用性能够激发潜在的评估者去使用这个方法。
5。对评估者要求不高:由于启发式评估易学易用,因此即使评估者不是可用性专家采用经过训练的非可用性专家评估者,启发式评估同样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6.适应于各个阶段启发式评估不但可以对最终产品进行评估,而且还可以对产品的各类原型(甚至是低保真度的纸上原)进行评估,因此,启发式评估可以在界面设计的早期使用(而传统的用户测试则不能)。
启发式评估的缺点:
(1)虽然可以采用非专家评估者,但是专家评估者(特别是双重专家即同时是可用性领域的专家和被评估产品所在领域的专家)的效果更好,但是,像这样的专家有时非常难以获得,特别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难度更大。
(2)对一个复杂界面进行启发式评估所得的效果可能不是很好,因为在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如果只有少数的评估者进行启式评估就很可能会漏掉一些严重的可用性问题。
(3)具有主观性,不同的评估者存在不同的偏见或观点,评估结果会因评估者的偏见而出现偏差。
(4)在启发式评估中,评估者只能模仿用户来使用界面,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用户,因此也不能取得真正的用户反馈。
(5)启发式通常没有排外性,即一个可用性问题可能同时违反不同的启发式。
(6)评估者的经验对评估效果的影响较大。
(7)与其他方法相比,找到的虚假的(不会对真正的用户产生影响的)可用性问题较多,因此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去辨别和去掉这些虚假的可用性问题。
启发式评估方法的演化
- 可用性走查法
可用性走查法最早由Karat等人在1992年提出。使用该方法时要求评估者对界面进行两次的评估。第一次是评估者自己主导的对界面进行探索的过程,其方法与启发式评估相似。第二次评估在一个情景列表的指引下进行。每个评估者得到的情景列表中的各情景顺序是随机的,但是评估者必须严格地按照其所得到的列表顺序进行评估。
- 工效学准则
使用工效学准则进行评估的方法最早由Bastien和Scapin在1995年提出。在该方法中,每个工效学准则都被命名和定义,并提供每个准则的原理以及使用的例子,同时提供相应的解释。
- 启发式走查法
Sears在1997年提出了启发式走查法。启发式走查法如同可用性走查法一样由两次评估组成。第一次评估是任务导向的评估。在第一次评估中,评估者会得到一个根据优先级排序的任务列表和一个被称为“聚焦的思考(Thought-Focusing)”的问题列表(目的是让评估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出问题的步骤上)。任务列表中每个任务都标有该问题的优先级,通常这个优先级与该任务的重要性程度或者用户的使用频次是相关的。
在第二次评估中,评估者自由地去浏览系统的各个部分,对照启发式系列对系统进行评估(启发式评估)。但是此时评估者已有了第一次评估(任务导向)所得到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第二次的评估比传统的启发式更具有针对性。
在两次评估中,评估者记录其发现的可用性问题并标注严重性等级。在两次评估结束后,评估者把自己的可用性问题的严重性等级与其他评估者的严重性等级进行比较,并对每个可用性问题(所有评估者发现的可用性问题的总和)单独进行严重性等级的评分。
转载请注明:陈童的博客 » 用户研究——什么是启发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