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详细讨论信息架构的组成部分之前,首先研究一下用户。信息架构的应用不局限于分类学、搜索引擎或者其它可以协助用户在网站上找到信息的东西,信息架构的设计是从用户开始的,同时,也应将用户来到网站的理由视为第一优先考虑的要素:他们需要信息。信息千变万化,每一种信息需求都会使用特定的信息搜寻行为。信息架构师必须了解这些需求及其行为,才能据此进行设计。设计信息架构时,最重要的目标莫过于满足用户的需求。
过度简化的信息模型
对用户搜索信息的需求和行为建模,可以迫使我们去问一些有用的问题,例如,用户想要什么信息?信息的数量是多少?以及用户和架构的交互是怎样的?首先看下过度简化的模型:
1. 用户提出问题
2. 发生某件事(例如搜索或者浏览)
3. 用户得到答案
4. 结束
输入,输出,结束。这种模型无法反映出用户在网站上如何寻找和使用信息的实际状况。为什么这种过度简化的模型有问题?它假定的情况是非常少的,即用户有一个问题,同时也会有一个答案,而且用户知道该上哪儿去找答案,知道怎么描述问题,也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个网站做搜索工作。实际情况是,用户不见得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确定要找的是什么信息,即使知道要找什么,也很难用文字具体描述。用户在寻找信息时,通常是在部分满意或者极端失望的状态下完成的。而且在寻找的过程中,用户可能学习到新的信息,其结果改变了用户最初搜索的目标。最后,这个模型放弃了很多机会,难以了解用户心里的想法,也无法观察用户和信息架构交互时发生的各类事件。
信息需求
用户来网站寻找信息,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过度简化的模型而言,他想要的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但事实上,很多信息都是由模糊性、混乱的观念和概念组成的。
如果用户知道要找的是什么,该以什么名称称呼它,以及上哪儿可以找得到它,这就是所谓的已知条目搜索(known-item seeking)。
如果用户并不知道想要找的是什么。他打算在搜索和浏览的过程汇总学习某些知识,这就是探索式搜索(exploratory seeking)。探索式搜索通常都是无止境的,用户并没有期待会得到正确答案,也没有必要清楚清楚表达到底想要什么。用户很高兴能够得到一些结果,然后,会以这些结果作为跳板,再进行下一轮的搜索。至于探索式搜索何时完成,并不见得都能清楚界定出来。
当用户对有关信息都感兴趣时,就是在进行无遗漏式研究(exhaustive research)。用户在搜索某一主题的任何信息,每一块石头都想翻一翻。
最后,用户日渐衰退的记忆以及忙碌的日程表会迫使用户重新寻找以前已碰到过的有用信息。
下图展示了四种常见的信息需求:
信息搜寻行为
网站用户能做什么动作寻找信息呢?会在搜索系统中输入查询字符串,在链接和链接之间浏览,以及询问别人请求协助。搜索、浏览以及询问都是寻找信息的方法,同时也是信息搜寻行为的基本手段。
搜索行为有两大类:整合和重复。通常会在某次寻找期间整合搜索、浏览和询问。同时也会在寻找期间重复整个过程。毕竟不见得会在第一次就找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信息需求可能会随着探索过程而改变,是的用户在每次重复时都会尝试新的手段。
信息搜寻行为中会组成复杂的模型,例如南加州大学Marcia Bates博士提出的采摘(berry-picking)模型。在模型中,用户开始先产生信息需求,然后构想出一种信息请求(查询),接着,在信息系统中重复,可能会沿着复杂的路径前进,再沿路取出信息。在这样的过程中,当要更进一步了解其需求及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时,就会跟着调整信息需求。
另一种有用的模型是“珠形增长(pearl-growing)”。用户从一些有用的信息开始,这些信息正是他想要的,他想得到更多像这样的东西。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Google提供了“类似网页”的功能。这些信息架构的手法都是为了协助用户“找出其他类似的东西”。